松花江滨江大桥即滨北松花江公铁两用桥,又称东江桥,始建于1932年。1934年8月公路桥建成通车。至今已通行72年。大桥跨越松花江,全长1147.6米,是哈尔滨市最早的公铁两用过江大桥。1986年哈尔滨公路大桥建成前,是哈尔滨唯一一条连通大江南北的公路大动脉。该桥1988年改建后,设计荷载标准为15吨。当时有关部门曾经邀请省、市桥梁专家对该桥进行“会诊”,根据鉴定报告,专家认为,该桥在正常运营的条件下,可使用到2016年。
简介
滨江大桥位于黑龙江省哈伊公路,为19孔钢桁架梁桥,是一座公铁路两用桥。1988年该桥两侧各加宽0.8米。2006年12月25日20点,已经运行了72年的滨北松花江公铁两用桥公路桥面,正式挂锁封路,宣布退役。
历史
始建于1932年的滨北线(哈尔滨—北安)松花江大桥位于哈尔滨市东北郊的松花江江面上。因为它位于松花江滨洲线“老江桥”下游6公里处,且晚建于“老江桥”31年,所以哈尔滨人都称它为“新江桥”或“东江桥”。说起这座新江桥的身世,还隐藏着一段历史。
1932年2月5日,日本侵略者占领了哈尔滨,同年11月便迫不及待地抢建滨北线松花江大桥。他们之所以如此心急,完全是出于军事和经济上的需要。当时,从日本到黑龙江省有一条捷径,即从朝鲜东部的罗津港登陆,经朝鲜境内,走长图线(长春—图们)东段,再经拉滨线(拉法—滨江),可直抵哈尔滨。日本侵略者只要架起松花江大桥,就可以打通绥佳线(绥化—佳木斯)、齐北线(齐齐哈尔—北安),通过铁路长驱直入整个黑龙江地区,实现他们快速运兵、镇压抗日武装以及掠夺沿线资源、全面发动侵华战争的目的。
日本侵略者修建松花江大桥蓄谋已久,早在占领哈尔滨前的一个月就曾数次出动飞机对松花江大桥进行航空选线,并派遣桥梁测量班对松花江大桥桥址进行实地勘测。1932年8月,日本铁道省研究会完成滨北线松花江大桥的设计。同年11月5日,日本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开始抢建大桥,工程总造价为347.26万元(伪满洲国币)。经过12个月的抢建,松花江大桥下部铁路桥于1933年11月竣工,并与正在抢建中的三棵树站(现哈尔滨东站)、滨江站之间的铁路接通。同年12月14日,松花江大桥铁路桥先期通车。1934年7月4日,松花江大桥上部公路桥通车,至此大桥工程全部竣工。由于该桥是当时世界上罕见的公路、铁路两用大桥,日本人曾大肆炫耀,通车时名噪一时。据载,大桥全部桥梁钢材由日本运抵大连港,装载了321节火车车厢,其中319车经四平、齐齐哈尔、北安迂回运到松花江北马家船口,另外两车经哈大铁路直抵哈尔滨,在松花江两岸现场拼装。当时,数千名中国劳工是日本侵略者用欺骗的手段从锦州、海城、丹东等地招募来的。劳工们住在江边阴暗潮湿的地窨子里,吃的是高粱米、橡子面,喝的是盐水黄豆汤,每天劳作十四、五个小时,稍有怠慢、反抗,就会被日本侵略者用刺刀捅死扔进江中。
日本侵略者害怕中国武装袭击,除在两岸桥头建有7层楼高、布满射击孔的碉堡外,还在大桥铁路梁底部设了一台轮轨式悬挂装甲巡逻车。据铁路桥梁专家介绍,这种安设在桥梁底部的装甲巡逻车,不仅在国内独一无二,在世界上也不多见。如今,这辆昔日的装甲巡逻车已被桥梁工区改装成检查维修车。
1946年哈尔滨解放后,“东江桥”回到了人民的怀抱。但随着近年来大吨位载重汽车的影响,该桥的上部公路桥已不堪重负。2006年12月25日,哈尔滨市政府对大桥公路桥面实施封堵。如今,它像警钟一样挺立着,仿佛向人们讲述着沧桑往事……
滨江大桥上层为公路桥,全长1147.6米,宽6米,前后引桥呈弓形,各53.9米,桥面为钢筋混凝土板,设计载荷按6吨汽车计算;下层为单线铁路桥,全长1065.8米,共15孔。为方便桥下通航,大桥主航道上方3孔分别架设80米、96米、80米的大跨度下承悬臂梁,其余12孔均为64米跨度的下承滑轮式桁梁。桥下通航净高度为9.8米,能满足当时各种内河船只通行。考虑到北方春季开江时,上游冰排和过往船舶可能撞击桥墩,每个桥墩上还设有10毫米钢板制作的三角形防撞棱。
封闭
至今已通行72年。由于桥体钢梁脆断、铆钉脱落,滨江大桥严重老化,车一上桥,大桥就会摆动。有关方面着手在大桥两端加设了限制钢梁,阻止一切超重大型车辆过桥。2006年11月10日,大桥又多次发生险情,哈尔滨市有关部门紧急邀请省、市桥梁专家对大桥险情召开论证会。
专家论证结果:该桥支撑公路桥面的承重钢梁又有107枚铆钉脱落,钢板多处出现裂缝,钢筋混凝土框架式桥台基础下沉、出现裂缝,桥面破损严重,已不能承受目前交通流量荷载,属于高危桥梁,随时有可能突发塌桥事故。为避免发生重大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事故,市政府紧急封闭东江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