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苏曹桥,位于邯郸市北苏曹村,本称北苏曹桥,因位于南苏曹村的滏阳河南苏曹桥为土木结构,早已坍塌不存,故北苏曹桥也称苏曹桥。为邯郸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苏曹桥,又称北苏曹桥,位于邯郸市丛台区苏曹乡,1995年10月6日被定为邯郸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村民俗称北苏曹桥为“桥头儿”。该桥及桥下滏阳河是苏曹乡河东社区与河西社区的分界线,两社区本同为北苏曹村,1992年为便于管理,便以北苏曹桥及滏阳河为界分为两村。
建筑概况
北苏曹桥为石筑拱桥,桥长约32米,建筑风格为拱券石桥,有三大拱券,大券之间还各建有一个耳券,桥上两边各有十六根望柱,十四块栏板,望柱顶部雕有狮子,寿桃石刻,栏板图案为简单的的方形多边几何纹。原桥东岸路南立有《重修苏曹桥记碑》,文革中被毁,现原址仅存无头赑屃碑座,碑石已不知去向。
历史
明万历元年(1573)
据明万历元年(1573)本《邯郸县志》卷三《建置志》载:桥梁,在滏河者凡四处:其在城东南者为罗城头桥;在城东者为柳林桥;柳林之北为(南)苏曹桥;苏曹之北为冯村桥。桥皆以草木为之。
清康熙十二年(1673)
而清康熙十二年(1673)本《邯郸县志》卷三《建置志》桥闸条:桥梁,在滏阳河者,凡八处。其在城东南者为张庄桥,为罗城头桥;在城东者为柳林桥;在城北者为南苏曹桥;稍北为北苏曹桥;苏曹之北为冯村桥;冯村之北为苏里桥;又东北为贾葛口桥。惟张庄,北苏曹二桥以石为之,余皆以土为之。”。
两部县志编修时间相距一百年,在明万历元年至清康熙十二年这一百年间,在苏曹木桥(万历本所称苏曹桥,康熙本所称南苏曹桥)以北,又修建了苏曹石桥(即康熙本所称北苏曹桥)。
光绪本《邯郸县志·营建志》中载有华长中《重修北苏曹桥记》:“苏曹石桥,明万历年间大千师之造也。大千师者,闲云野鹤,万水千山,渡杯偶来...”此番叙述虽有神话渲染之嫌,恐与当地的民间传说有关,也不无道理。民国二十二年本《邯郸县志-地理志》交通津渡条中记载:“北苏曹桥在城东北五里,传为明万历间大千僧建。清道光二十九年村人武举郭汝为重修,石筑。”可见,今存苏曹桥是1849年重修桥,但就整桥的结构而言,还基本上保留了明代原建桥的风格。
据考察和访问当地年长者得知,邯郸境内滏阳河凡建有重要桥闸的地方,同时也均建有河神庙,这也正好符合古代“有桥就有河神庙”这一说法。在明清时期,河神庙是当地民众和船工敬奉河神的场所,苏曹是当时邯郸最重要的航运码头之一,当地流传的民谣就反映了苏曹航运以及河神庙的有关情况:“桥西有座河神庙,滏阳河里行舟船。”苏曹河神庙原址在桥西路北顺河街西,今副食品店的位置。2010年,群众在桥西顺河街东滏阳河西岸上重建了河神庙。明清时期,在苏曹民间就有河神活动的传说,并择良辰吉日会兴办“河会”,举办形式多彩的敬奉河神活动,古代西门豹治邺破除“河伯娶妻”的故事,就是最早的河会形式。河会是农村集市活动的一种形式,并夹杂有大量封建迷信色彩的祭祀活动,是旧时百姓的一种重要的社会活动形式,并延传至今。苏曹一年中有两次较大的河会,分别为农历二月廿二日和农历六月廿二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