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知识详情

传统文化理念对建筑设计启示

发布时间:2020-02-14

元上都是北方少数民族蒙古族在金莲川草原上建立的都城。北京故宫起初是元朝规划建设的元大都,后来明清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充实与完善。本文通过对元上都和北京故宫的横向对比的调查研究,分析了其都城规划、建筑布局与空间形态,挖掘了体现在建筑形制和空间布局上的蒙古族逐水草而居、生物圈和汉族伦理文化、风水学的传统文化,从而探究了其在当代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启示。

一、都城地理位置选择及布局形态

自古以来,都城的地理位置选择都至关重要,关乎着统治者的安危及管理全国的便捷。都城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宗教、社会制度等于一身的集合体,功能复杂,内容繁多,一切为皇权服务。因此,都城的选择受各个方面的影响。虽然每个朝代确定都城的原因各不相同,但在水源的选择是一致的。良好的水利条件,不仅供应着城市人民的生活用水,而且解决了漕运问题,发展了经济。

1.都城地理位置及规模格局

元上都位于燕山北部与大兴安岭西南部相交的地段,它四面环山,地势险要,南面有闪电河流过,可谓是易守难攻的好地势。滦河以南和东西两面是一马平川的大草原,便于调兵南下控制中原地区;北面又与漠北蒙古帝国联系十分便利,可谓是联系中原与漠北的交通要道。史籍这样记载元上都:“龙岗蟠其阴,滦水迳其阳,四山拱卫,佳气葱郁(王《中堂事记》,《秋涧集》卷80)。”元上都是由城址和关厢两部分组成,城址由宫城、内城、外城三部分组成。宫城是全城的核心部分,位于内城中央偏北。平面呈长方形是宫殿建筑的主要聚集区,东西宽570m,南北长620m,四角建有角楼。

内城和外城均呈方形,内城中的建筑多为官署和寺庙建筑,外城的东、西、南、北四面分布着关厢,关厢是根据其功能属性进行布置的。北关易守难攻,设为兵营区;南关位于都城的前方,设为御道;东关紧邻宫城,置为供前来觐见者的居住区;西关为商业区(如图1)。北京地处东部大兴安岭和北部内蒙古通往华北平原和江淮地区的交接部位。不论在抵御北退的蒙古贵族的入侵还是南部叛军的推进,这里无疑是至为重要的枢纽和前沿地段。再加上朱棣对其根据地的依托,共同铸就了明代定都北京的选择。明北京城是在元大都的基础上改建的,平面呈“凸”字形。

由京城、皇城、宫城三重城筑成。宫城居于皇城中心位置,平面呈长方形,宫殿建筑布局严整宏伟。皇城内部功能庞杂,建筑形式多样。京城分为外城和内城两部分,内城中城市街巷规划有致,商业繁荣。外城是后期加建的,以抵挡外侵者的骚扰。由于宫廷建筑贯穿城市南北中轴线,因此城市中主要交通要道只能平行于轴线规划(如图2)。

2.都城内建筑空间布局

元上都的城市规划是汉制文化和蒙古族文化的智慧结晶。宫城总体布局呈现中轴对称,且中轴线两边的建筑布局对称,规整有序,营造出了庄严肃穆的氛围。然而,城市中其他建筑却各成体系,随地形和周边环境的特点自由散落布置。同时宫城中有多处湿地,建筑多环水布置,自成一体,道路曲折迂回,又完全没有了宫殿建筑的庄严之感,真可谓是夏都的离宫别馆(如图3)。

北京故宫由若干组封闭院落组成的建筑群集,这些院落串联在城市中轴线上,并在尺度上加以变化,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烘托出了庄严、肃穆、恢宏的环境氛围。与前朝宏伟壮阔的建筑相比,后朝的寝室建筑显得亲切宜人,整个居住区的空间尺度更加适宜人们的日常生活。纵观整个宫城的建筑布局可以发现:在主轴线上的建筑是严格对称的,而主轴线两侧次要轴线上的建筑则采取大体对称、灵活布置的布局方法(如图4)。图4北京故宫外三殿平面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都城地理位置的选择都是站在统治者安危、防御及交通便捷程度等角度考虑的,对调兵和防守的考虑至上,元上都位于联系中原与漠北的交通要道(燕山北部与大兴安岭西南部相交的地段),北京故宫位于东部大兴安岭和北部内蒙古通往华北平原和江淮地区的交接部位。都城内建筑空间布局都是以皇权为中心,但是建筑格局却截然不同。元上都建筑布局随行就势,与自然环境融合为一体;北京故宫建筑布居严谨,运用一系列空间对比、建筑体量对比来烘托庄严的环境氛围。

二、从传统文化的角度分析元上都和北京故宫

1.元上都建设中的文化根基

(1)逐水草而居随四时变迁的游牧生活是蒙古族不同于汉民族的鲜明之处。回溯辽代的“捺钵制度”,其早已将北方少数民族适时而居的生活方式体现得淋漓尽致。同时辽代的“捺钵制度”对中国北方民族建立的金、元、清三代政权却产生了深远影响。捺钵制度是北方少数民族渔猎文化的产物,也是北方少数民族治理国家军政统一的另一种方法。随着北方民族受农耕文化的不断影响和对中原文化的吸收消化,在元代时期,受捺钵制度的影响也只限于文化精髓而非制度本身。因此,元代时期采用了“两都巡幸制”,即元上都和元大都。这不仅是出于对皇帝生活适宜性的考虑,更多的是考虑到建造两个可以相互替换的政治中心,以应不时之需。“两都巡行制”的建立不仅加强了中央集权的统治,也促进了各个地区之间的文化、政治交流、推动了北方地区的经济发展。不论是帝王还是游牧百姓,他们对居住地的选择都会考虑水源。水源对于他们而言,不仅仅是解决自身生活用水,五畜的放牧更加离不开水源。因此,不论是帝王都城还是百姓毡包的建设,都和水源紧密联系。罗布桑却丹这样写过蒙古民俗:“每到夏季三伏天,蒙古人就要避暑。避暑时,大家搬到一个河边高地或湖边高地居住……(罗布桑却丹《蒙古风俗鉴》《三伏天避暑》卷九)。”

2.北京故宫建设中的文化根基

(1)伦理文化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基础是三纲五常,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妇纲和任、义、礼、智、信。这种伦理文化在5000年的文明传承中影响着中国建筑空间秩序的规模体量。皇权至高无上的伦理文化就好比金字塔,皇帝高居金字塔的顶端,皇权之下依旧按照等级划分。都城建设在《周礼•考工记》中就有明确论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世朝一夫。”建筑也有明确的等级化和模数化的制度,这种伦理文化在北京故宫的建设上达到了顶峰。它是在一条主轴线上串联主体建筑,次要建筑在两侧大体对称。皇权所在的建筑在尺度、规模、装饰上都是最高等级,并通过一系列的空间序列烘托出了皇权至高无上的意愿。整个北京故宫的建筑布局反映了皇权至高无上和尊卑有序的伦理文化。

(2)风水学中国的风水学是站在以人为本的高度上,把人、建筑与周边自然环境三者相互协调。它影响深远,不论是都城选址、规划还是建筑布局亦或是陵墓建设都与风水学息息相关。中国风水学在基地选址上讲究依山傍水,在布局上讲究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北京故宫以景山为背,周围有金水河河水环绕,形成了背山环水的风水格局,体现了“负阴抱阳、背山面水”的思想。阴阳五行是中国古代的世界观和宇宙观,金、木、水、火、土五行分别与色彩相匹配,即东青、西白、南朱、北黑,中央为黄色。“土”为黄色,是万物生长的本源,是五行的中心,因此北京故宫的色彩以黄色为贵。以土为中心的阴阳思想还反应在北京故宫的三大殿的布置上,三大殿坐落在“土字形”平面的台基上。这一方面抬高了基座是为烘托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另一方面也是这种五行思想的映射。

元上都和北京故宫不论从都城建设还是建筑布局上都与其建筑文化息息相关。它们虽然都是帝王都城、一切以皇权为中心,却以完全不同的形态呈现在世人面前。元上都的建设是蒙古族逐水草而居、生物圈的传统文化与环境融合的直接产物,北京故宫的建设是汉族伦理文化、风水学的传统文化的映射。

以上由鲁班乐标搜集整理,更多关于“传统文化理念对建筑设计启示”等建筑方面知识可以关注鲁班乐标行业栏目。“一点鲁班乐标,中标很轻松”。

建筑业查询服务
  • 建筑业查询服务
  • 行业资讯
  • 企业介绍
  • 行业知识
  • 奖项介绍
在线咨询 免费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