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钻孔灌注桩技术在水利施工应用过程中存在的缺陷及应对措施
1.1塌孔现象1.1.1原因。塌孔现象相对于坍孔现象而言,破坏程度更大。造成塌孔的原因主要有:灌注时护筒下方密封度不足有渗漏现象,清孔时间过久以及护筒上附有其他物体等。1.1.2应对措施。首先是分析出现的原因,是因为护筒问题还是清孔问题造成。其次采取针对性处理措施,如因为清孔时间过久所致,那么则应该加快清孔时间。若在采取相对应处理措施后问题仍没有解决,那么应该立即将灌浆管线全部拔出,待塌孔位置处理好后才能够重新灌浆。
1.2灌浆导管内部进水1.2.1原因。第一次灌注混凝土时量不足,造成导管底无法准确埋入底层中,造成底口和底部之间的泥水通过底口进入到管道中;导管过长,而灌注泥浆量过多,造成砼面上的泥水没过底口,并进入导管。1.2.2应对措施。若是因为底口埋深不足那么应该先将导管拔出,对底口内的杂物进行处理后再次下放;若是因为导管底口深入砼面上,那么应该将管线拔出,使用新的管线。钻孔灌注桩技术在实际工程应用中存在的问题除了以上几种之外,比较常见的还包括钢筋笼上浮、灌注桩断裂、灌注桩缩颈等,分析这些问题产生原因并采取针对性的处理措施对于保证工程质量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
2钻孔灌注桩技术在水利施工过程中的应用
2.1施工前的准备工作2.1.1施工材料和人员准备钻孔灌注桩施工是一个比较大型且复杂的施工工程,其施工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整个工程的最终质量问题。所以,在实际施工之前必须要做好材料和人员的准备工作。材料主要是指钢材、砂石以及水泥等主要的施工材料,要求做到确保所有材料充足、齐全且质量合格。人员的准备具体包括设计人员、监理人员、施工技术人员等,要求所有相关人员在施工前全部完成手头工作,如设计人员的技术交底工作,施工人员的安全培训工作等,确保所有人员和材料准备有条不紊的进行。
2.1.2施工场地和桩位准备施工场地是钻孔灌注桩等所有施工技术的主要应用场所,因此,为了确保施工技术有一个相对良好的施工环境,防止恶劣施工环境对施工质量的影响,在实际施工前必须做好施工场地的整平、压实、清洁以及水电设备安装等工作。桩位的准备具体是按照施工设计图纸将桩体的具体位置进行标注,测量桩与桩之间的距离。同时,还需要检查和实验钻装机等设备的实际运行概况。
2.2施工过程
2.2.1确定桩位和钻孔确定桩位的前提是做好桩位的测量防线工作,在完成测量防线工作后,施工技术人员和施工监理人员对所有桩体的具体钻孔位置和基准标高等进行进一步的计算和确认。同时,在开始钻孔后,监理人员和技术人员还需要密切观察钻孔是否位于中心位置、垂直度是否满足设计要求等,从而确定真正符合设计要求的桩位。在确定桩位后施工人员根据设计图纸和地质勘查结果开始钻孔,钻孔过程中,监理人员必须要时刻关注钻机钻进情况,并定时对钻进的垂直度和平整度进行精确测量,及时调整钻进角度,确保其平直度。
2.2.2清孔和下放钢筋笼清孔是钻孔后的一个重要环节,若清孔工作做得不好,清孔质量无法满足要求,那么将直接影响到后续的混凝土浇筑质量,所以,在钻孔完成后,施工人员必须要按照标准规范及时且高效的进行清孔。清孔一般是使用钻机对孔底泥浆进行旋转稀释,将整个孔壁和孔底大块杂物全部打出。清孔时应该尽量将孔底和孔壁上的泥块、岩屑等全部打转稀释直至最后自动浮出孔外为止。而清孔完成后需要立即下放钢筋笼(图1钢筋笼)。
下放钢筋笼前需要做好钢筋笼各个接口的检查,确保在放下过程中不会出现接口断开现象。且在放下过程中动作要轻缓,不能一次性下放到底或者强行将钢筋笼塞入孔中,防止下放过猛造成孔壁磨损、坍塌或者钢筋笼变形。在钢筋笼下放至孔底后,为了预防赶钢筋笼在浇筑过程中出现上浮现象,还需要将护筒和钢筋笼上端焊接在一起。
2.2.3浇筑混凝土和养护浇筑混凝土工作能够顺利开展的前提是钻孔成孔质量和钢筋笼下放质量满足标准要求。具体是在开始浇筑混凝土之前,施工单位必须要求监理人员在钻孔成孔质量和钢筋笼下放质量满足标准的协议书上签字,确认可以开始进行混凝土浇筑。在浇筑前,需要对原材料质量进行详细检查和对配比的实验报告进行进一步的证实。
从以上研究可知,钻孔灌注桩技术能够在工程建设中广泛运用的主要原因是该技术具有非常多的技术优点,对于工程建设,尤其是水利工程基础建设的施工作用更加明显,能够保证整个水利工程基础地基的稳定,确保水利工程满足抗洪、防御及通车要求。但是,钻孔灌注桩技术在应用过程中,应该同时考虑质量、安全和经济等多方面内容,尽可能的按照规范要求进行施工,促进工程综合效益的实现。
以上由鲁班乐标搜集整理,更多关于“钻孔在水利施工中的应用”等建筑方面知识可以关注鲁班乐标行业栏目。“一点鲁班乐标,中标很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