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知识详情

施工现场交通事故伤亡的赔偿

发布时间:2018-04-17

大型、特大型建设工程的施工现场上不仅一家施工企业作业,成千上万的人奔忙,频繁穿梭的机动车未免伤人。此处的车辆肇事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第97条规定的“车辆在道路以外发生交通事故,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接到报案的,参照道路交通安全法和本条例的规定处理。”

在某特大型工程的施工现场,某施工企业的工人甲上班步行在通道上被另一施工企业的汽车违章行驶撞伤致残,工人乙下班步行在通道上被本施工企业的汽车违章行驶撞伤致死,按照《工伤保险条例》第14条第6项关于在上下班途中受到机动车事故伤害的应当认定为工伤之规定,工人甲和工人乙近亲属均在其用人单位享受应有的工伤保险待遇。此外,工人甲与另一施工企业就交通事故损害赔偿争议一致请求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调解,但未能达成协议,遂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法释[2003]20号)第12条第2款关于“因用人单位以外的第三人侵权造成劳动者人身损害,赔偿权利人请求第三人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的,人民法院予以支持”之规定,提起诉讼又赢得另一施工企业付给的损害赔偿。可是,由于工人乙所在的施工企业不同意请求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调解其与工人乙近亲属的交通事故损害赔偿争议,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不能受理该争议调解,工人乙近亲属要起诉请求该施工企业承担民事赔偿责任,而如上司法解释的第 12 条第 1 款的规定是“因工伤事故遭受人身损害,劳动者或其近亲属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用人单位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的,告知其按《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处理”,则不得经民事诉讼程序主张民事赔偿权利,没了办法。对此,众说纷纭,颇有微词。(参考《建筑中文网》)

以往工伤待遇与损害赔偿给付的反思与用人单位处于劳动关系的劳动者因交通事故伤亡同他人遭受车祸致害一样拥有民事法律范畴的损害赔偿请求权,而在上下班途中因此伤亡的且享有劳动法律范畴的工伤待遇请求权,在非上下班途中因此伤亡的亦享有劳动法律范畴的非因工伤亡待遇请求权。劳动者因交通事故伤亡具有双重法律属性,两种事故责任并存,即呈现相互独立的两种偿付请求权竞合。基于这一原理,我国与世界上大部分国家对于劳动者因交通事故伤亡皆采取劳保待遇与损害赔偿两种给付制度并存的原则。

公安部1962年曾发布《关于职工因交通事故死亡后的抚恤问题》([62]公治字第572号)强调:“各地在处理此类问题时,大都是肇事者的所属单位发给死者家属一定的补助费,同时原单位仍按劳保条例规定,发给抚恤费。前者是根据肇事人所负责任大小,给予家属生活上的一定补偿;后者是按国家规定,职工应享受的劳保待遇。我们认为:职工因交通事故死亡,除由职工原单位按劳保条例抚恤外,由于肇事人一般都负有一定的事故责任,肇事单位应根据其所负责任大小和死者家属生活上的实际困难,给一定数量的补助费”。

最高人民法院1962年予以全国总工会生活办公室《关于职工因交通事故死亡抚恤问题的复函》(法研字第111号)规定:“除原单位按照劳动保险条例的规定给予抚恤外,一般的仍可根据具体情况由肇事单位另发给一定数额的补助费。”

全国总工会劳动保险部1964年5月以《关于劳动保险待遇问题补充解答》强调:“职工因交通事故,造成死亡后,肇事单位应根据肇事人员所负责任大小,给予家属一定的补偿费,职工的原单位还应按劳动保险条例规定发给应得的待遇。”

全国总工会生活保险部1983年下发《关于职工因交通事故死亡后有关待遇支付问题的复函》规定:“关于职工因交通事故死亡后有关待遇的支付问题,除由肇事单位发给死者家属的补偿费外,职工原单位还应按劳动保险条例的规定,发给抚恤或一次性救济费及丧葬费有关待遇。”依照上述规定,受害人或其近亲属可行使两种偿付请求权,同时向本用人单位、肇事单位主张给付,既获取劳保待遇也获取损害赔偿,并无“内外有别”之说。用人单位若是该交通事故的肇事单位,亦适用如上规定。

我国的企业职工社会保险制度在建国初期即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的颁布应运而生,将因工负伤、残废、死亡的待遇和非因工负伤、残废、死亡的待遇规定为“劳动保险待遇”“劳动保险”及“劳保待遇”由此得名。从上个世纪 80 年代以来,皆称“劳动保险”为“社会保险”,用人单位予其劳动者因工伤亡的工伤待遇、损害赔偿也曾有不同的处理方式:

一是以损害赔偿取代工伤待遇。最高人民法院1988年10月14日为天津市高级人民法院[1987]第 60 号请示报告下发的《关于雇工合同‘工伤概不负责’是否有效的批复》([88]民字第1号)规定:对于受雇佣的劳动者因工伤亡“根据民法通则等法律的有关规定”处理。据此,法院屡屡将工伤事故、工伤待遇按侵权伤害、损害赔偿判处,以损害赔偿取代了工伤待遇。

二是以工伤待遇补充损害赔偿。劳动部1996年8月12日发布《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劳部发[1996]266号),其第28条对于劳动者因交通事故伤亡属于因工伤亡的,规定试行将工伤待遇作为损害赔偿的补充给付,如“交通事故赔偿给付的死亡补偿费或者残疾生活补助费,已由伤亡职工或其亲属领取的,工伤保险的一次性工亡补助金或者一次性伤残补助金不再发给。但交通事故赔偿给付的死亡补偿费或者残疾生活补助费低于工伤保险的一次性工亡补助金或者一次性伤残补助金的,由企业或者工伤保险经办机构补足差额部分”等等。

现行工伤待遇与 损害赔偿给付的思辨

进入新世纪,《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于2002年6月29日颁布,其第48条规定“因生产安全事故受到损害的从业人员,除依法享有工伤社会保险外,依照有关民事法律尚有获得赔偿的权利的,有权向本单位提出赔偿要求”,对于劳动者因工伤亡依然施行工伤待遇与损害赔偿两种给付制度并存的原则。用人单位汽车肇事伤害其劳动者的民事赔偿责任不得免除。《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条规定,机动车违章行驶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之间发生交通事故造成人身伤亡、财产损失的,由机动车一方承担责任;保险公司在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责任

限额范围内予以赔偿,超过该责任限额的部分酌情由机动车方承担赔偿责任。劳动者在上下班途中遭受其用人单位的汽车肇事伤害与遭受第三人的汽车肇事伤害本无质的差异,亦在该规定之列,同样应当获得保险公司在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责任限额范围内的赔偿以及超过该责任限额部分的用人单位承担的酌情赔偿。但是,受害人在该保险关系中作为不特定的第三人没有径向保险公司请求给付保险金之权,只能通过肇事车辆方、被保险人即用人单位支付损害赔偿而间接取得。对于受害人或其近亲属起诉请求用人单位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的,若“告知其按《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处理”而不予受理或驳回诉讼请求,则将受害人或其近亲属获取民事赔偿的法定权益拒之司法保护以外,实际是免除了用人单位的民事赔偿责任,违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33条关于“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之规定,并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119 条关于“侵害公民身体造成伤害的”应当赔偿之规定。劳动者被用人单位汽车肇事伤害的民事诉讼权利不容抵制。工伤保险是国家为了有效的保护劳动者的权利而立法确立的类似保险形式的社会保障措施,其规定给付的工伤待遇是供给因工伤亡劳动者或其近亲属的抚慰性的物质帮助,与民事赔偿基于不同的法律关系、受不同的法律规范调整,并行不悖。劳动者在上下班途中被其用人单位的汽车违章行驶造成伤亡,受害人或其近亲属起诉请求用人单位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的,若“告知其按《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处理”而不予受理或驳回诉讼请求,实则抵制受害人或其近亲属的诉讼权利,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8条关于“应当保障和便利当事人行使诉讼权利”之规定,亦违反《安全生产法》第 48 条关于“有权向本单位提出赔偿要求”之规定,且与上述司法解释的第一条关于因生命、健康、身体遭受侵害起诉请求赔偿的“人民法院应予受理”之规定相抵 触 。

劳动者或其近亲属应有的工伤待遇必须依法按时足额支付。劳动者或其近亲属可享受的工伤待遇是遭受不幸后维持基本生活所必需的有限的物资帮助,而不是收入减少、丧失劳动能力的填补,计付标准与民事损害赔偿不同,数额低于损害赔偿,且没有损害赔偿所给付的精神损害抚慰金等款项,本不足以补偿受害人所遭受的人身损害及经济损失。用人单位对其汽车肇事致其劳动者上下班途中伤亡,以工伤待遇取代、抵付损害赔偿,“一星管二”,无异于克扣、挪用、削减受害人或其近亲属的法定工伤待遇,剥夺受害人或其近亲属获得完全偿付的实体权利,违背国家立法确立工伤保险制度保护劳动者权利的规定之义,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73条第4款关于“保险金必须按时足额支付”之规定。

完善工伤待遇与损害赔偿给付规范的思考

工伤待遇与损害赔偿的有些款项相同、类似,受害人或其近亲属的兼得即获得些二者相同、类似款项的双重给付,这重复的受益有超其所遭受的实际损害,如此两法并科兼有该交通事故损害赔偿责任的其用人单位既承担工伤待遇责任又给付超越实际损害的赔偿,未免过重,亦有失公正。日本、智利等国家对于工伤待遇与损害赔偿的并行给付采取以实际损害为限的补充偿付方式,发挥出避免劳资对抗、减少诉讼的显著功效,已为诸多国家的立法和理论接受。为了保障受害人或其近亲属获得合情合理的偿付并节约有限的社会资源,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我们需要借鉴国外的经验制定相应的法律规范,完善这两种给付的并行制度,实行损益相抵,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稳定,促进经济发展。

建筑业查询服务
  • 建筑业查询服务
  • 资质介绍
  • 行业资讯
  • 企业介绍
  • 行业知识
  • 奖项介绍
在线咨询 免费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