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越来越关注生活的质量,绿色生活逐渐成为越来越多的人追求的生活目标。本文在科学界定“绿色设计”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全面绿色”为终极目标、充分体现民族文化传统、注重环境设计要素的绿色艺术设计理念。
绿色设计是指在产品及其寿命周期全过程的设计中,充分考虑对资源和环境的影响,在充分考虑产品的功能、质量、开发周期和成本的同时,优化各有关涉及因素,使得产品及其制造过程中对环境的总体负影响减到最小,绿色设计又称为面向环境的设计。
它是20世纪80年代末出现的一股国际潮流。它反映了人们对现代科技文化所引起的环境及生态破坏的反思,同时也体现了设计师道德感和社会责任感的回归。在国内,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进步,环境设计得以迅速发展,各种设计理念和设计风格也应运而生。与此同时,却存在以各种牺牲作为代价的、以小环境的舒适牺牲了人类居住环境、以昂贵的欲望牺牲对人类健康的本质追求、以一哄而上的热度牺牲对真正设计内涵的理性追求等诸多问题,并带来了较为严重的后果。因而,在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探寻真正的“绿色设计”开始成为艺术设计者们追逐的目标。
一、以“全面绿色”为终极目标
在环境设计的现实中,产生了一种误区,认为只要注意到了材料的环保,采用“绿色”建材,保护环境及生态平衡,减少物质和能源的消耗,就可以达到身心健康。诚然,为人类健康着想,减少有害物质的排放,尽量采用符合质量标准的环保建材,与以往相比的具有其根本的优势和进步性。然而,这只是“绿色”的一个方面,我们更应该关注“全面绿色”,“全面绿色”包括物质绿色和精神绿色两个方面。如果只是物质这个单一的方面达到了绿色标准,并不意味着实现了全面的绿色标准。
二、绿色设计要充分体现民族文化传统
民族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是以种族、血缘、亲缘、宗教、地域等多种复杂因素为基础构成的,较为固定的、随血脉代代相传的人群组合形式。种族血缘的归宿感和维护感,在宗教信仰、生产方式、生活习惯、是非标准等方面形成了一个民族特有的风俗习惯。这种民族文化积累的过程和演变所形成的规范及表现形式,通常被称之为民族传统。民族传统文化体现了一个民族的世界观和认识世界的方法及对自然认识的深度和广度。“绿色设计”应体现传统文化的心理内涵,使人更具有归属感。
首先,从差异性分析来看,在世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虽然人们对“绿色”内涵可以基本达成共识,但是在许多层面,受根深蒂固的民族传统和不同地理环境及气候的影响,人们对环境会有不同的心理感受,有些感觉上的差异甚至是完全相反的。中国对环境评价的标准已经形成一套独立的规范系统,而且代代相传,发展至今,尽管由于过于神秘化而似乎显得缺乏科学根据,但是我们应该认识到这只是它的存在形式与现代科学理论不同,更不能简单地以伪科学论之。我们可以从一个简单的例子解释这种差异的合理性,对于一个办公空间,中国人的评价标准里重要的一项为“宜有靠山”,即座位后面需为实墙,而且座位要尽量靠墙,墙壁与座位之间不能留太多空间,认为这样的环境有利于作者的事业发展。
座位后面如果是门或窗,则被视为人忌。与此相反,在西方国家的办公空间里,高级管理阶层的座位偏偏喜欢摆在人人的落地窗前,背靠窗,自然光线从背后投射进来,容易对属下和来访者营造出震摄的气势;中华民族受农业文明的制约,始终将暗示“山环水抱”的格局作为最有交全感和宜人的场所,而西方在航海文明的长期潜移默化下,认为是一种进攻性的表现。
中国的私家园林崇尚自然主义,微缩自然高于自然,体现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愿望;西方园林则注重理性,强调几何形体,表达出征服和改变的精神。所以,设计者在工作的时候需要更多地了解和关心使用者的民族文化、性格和爱好等背景,而不应坚守一套理论标准去执行。绿色设计需要深入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创新,力求在各自不同风格的基础上融入安全舒适而健康的新概念。否则,一个各项数据都能达到“绿色”指标的环境,可能对于使用者来说,并不能让他感到舒适愉悦和有归宿感,这将会是一种不成功的设计。
其次,从融合性来看,任何民族或群体,都毫无例外地生活在一定的民俗中,一个民族或群体的民俗,虽然表现为不同的形态(物质的或精神的),但实际上就是指民族或该群体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民俗的最本质特点,是在群体的传承中逐渐积淀而成的。各个民族的风俗都带有很强的民族特色,包含着浓郁的民族风味。无论是何种地域文化、何种民族传统、何种民俗中的人,都追求绿色健康的生活,力求在各自不同风格的基础上融入安全舒适和健康的概念。
三、绿色设计要注重环境设计要素
“全面绿色”的设计是由多方面设计要素构成的。在现代生活中,人们需要一个与之相适应的舒适安全、优美而无污染的环境,在心理上和生理上达到平和。新的环境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环境的空间、尺度、材料、装饰、色彩、风格、光线、声音等都与人体在心理上和生理上的感受有着密切联系。
首先,从环境空间形式给予人的精神感受来看,人的反应、思维、联想及感觉都是与视觉、听觉、触觉等有机联系起来的。空间环境的人体工学也加深了对人的心理、生理与空间环境的研究。如根据视觉和知觉的原理,人们观察一个物体必须通过人的视觉和知觉,往往是先觉察到其整体,然后再分辨其细节。在环境与场所中,先让人察觉到的是空间和色调,所以,“绿色”设计应先注重整体空间的效果。
其次,从环境空间尺度与人的对话来看,我们所处的场所环境,是通过实体在无限自然空间中分割出来的有限空间。因此实体与空间都是环境的基本形式要素,人们选房子的真正目的是为了获得由实体所围护的空间,实体只不过是手段,内部的生存空间才是真正的目的。人在这个有限的空间内处于运动状态,并在运动中感受和体验空间的存在。从审美角度看,空间有着重要的表现意义,空间的形式和尺度也有着直接的心理效应。置身于不同的尺度之中,人们与环境的交流状态会大相径庭。
再次,从环境色彩影响人的视觉判断来看,人对环境的认知、感觉和反应是与视觉、听觉、触觉有机联系的。空间的大小和轻重感有很大一部分来自于环境中实体的色调。环境色彩影响着人们的生理、心理和情感,直接关系到人们的身体健康。色彩能使居室气氛增添风彩,引起人的联想从而对人的情绪和心理产生刺激,直接影响工作和休息的效率。但同时,设计者也可以利用人们对色彩作用后的视觉差,来创造各种不同的环境。色彩是光刺激眼睛再传到人脑的视觉中枢而产生的一种感觉。
综上所述,要创造一个真正的全面的绿色艺术环境,设计者不能单纯将视线放在绿色环保的建材使用上,认为材质减少污染就实现了“全面绿色”。这是当前环境艺术设计的一种主要的误区。这虽然比传统的环境艺术设计观念要先进,但这只能是一种形式主义的不全面的“绿色”,真正的“绿色设计”是物的“绿色”和精神的“绿色”的统一。只有切实注意在设计中传统文化心理的融全和各种环境设计要素如空间和色彩的营造,实现设计的人性化。
查询建筑企业、中标业绩、建造师在建、企业荣誉、工商信息、法律诉讼等信息,请登陆鲁班乐标、鲁班乐标或关注鲁班乐标微信公众号进行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