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要以经济发展为主线,辅之以十八大建设生态文明的号召的政策介入,农村经济的发展便进入了“金山银山”与“绿水青山”并驾齐驱的崭新时代。然而鉴于农村经济根底的相对浅薄与发展观念未能实现对与时俱进原则的恪守,使得农村经济建设在体制管理和资源环境等关键要素的处理问题上,仍然存在着不可忽视的诟病。典型的代表便是水利山水的灌溉工程中存在着的些许问题,并需要相关建议的出台和提及,实现对问题的妥善解决。
一、当前农村水利山水灌溉管理中的问题
(一)水土资源的匮乏性
纵观我国农业的分布格局,北方地区占据了农业区域的多数面积,并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产业之一。尽管北方大部分地区的农业生产在朝向产业化与科技化的道路而前进,但是由于华北、西北等区域在自然条件上的天然不利,特别是土壤肥沃程度的不足与降水量的相对稀少,使我国农村水利工程中的水土资源显得比较匮乏,这种天然的短板影响到农业生产的流程中,最直接的影响便是灌溉成为促进农产品生长的主要手段。据统计,作为我国经济用水的第一大户,农业灌溉的用水量平均每年占据全国总用水量的65%左右[1]。大量水资源的运用无疑为缺水的北方地区,造成不可忽略的负担。
(二)灌溉规划的无序性
我国灌溉农业的用水量不仅数目很大,更突出的情况还在于用水的有效利用率的偏低。这种投入与付出的不平衡性,正是灌溉规划的无序性的突出表现,并着重形成了显在问题与潜在问题。显在问题主要体现在与发达国家灌溉水源利用率之间形成的悬殊差距。据统计,我国每年的农业用水的有效利用率不足45%,而发达国家的利用率则全部能够达到70%-80%之高。潜在问题则具体体现为水利资源使用过程中的缺乏规划的现象,以至于水土资源遭到进一步破坏。由于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缺乏规划,大部分地区农村春季灌溉主要依靠地下水。由于大量抽取地下水,造成水位下降,严重破坏了水土资源[2]。
(三)技术水平的滞后性
尽管农村水利真所谓工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引入农村,科技兴农的农业发展理念早在上年代里便已经提及。但是具体落实到实践层面,仍然呈现出捉襟见肘的窘态,导致技术水平的限度无法为灌溉山水的具体工程提供强有力的设备服务。农户仅仅依靠自然条件、人力或生产资金等形式获取灌溉水源,此外灌溉方式大部分还停留在使用漫灌的层面上,技术手段的滞后性十分明显。
二、形成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经济发展模式未曾转变
我国经济发展的模式在科学发展观的有力指导下,已经开启了更新转变的过程,由传统依靠资源投入的增长模式开始朝向资源与经济优势互补的模式,实现了质变化的升级和飞跃。但是由于农村经济体制的滞后性和迟钝性的现实特点,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不可能及时实现模式的蜕变,因此至今的山水灌溉活动中,依然主要依靠对农村水利资源的消耗为增收的重要前提。经济发展的模式在农村的灌溉农业中,并没有得到充分的改变,这就自然不利于水资源浪费情况的缓解。
(二)管理体制层面上的混乱
具体落实到管理层面的问题,则集中体现在管理体制的混乱与无序性,这便是导致灌溉活动在规划上所形成的无序性的根本原因。据农业部的相关调查发现,我国农村电排拥有量较为匮乏,每村电排平均数量仅约3.58个,而且沟渠硬化程度也较低,大部分还是使用土渠,灌溉过程中造成水资源的渗透浪费。在灌溉管理方面,数据显示全国有46.7%的户选择自行抽水,41.2%的农户则选择村庄统一灌溉的管理模式[3]。
(三)科学意识在农村的不足
形成农村水利灌溉事业相对落后的主观原因,主要仍旧是科学意识普及方面的不足。科教兴农的理念在新世纪的农业发展过程中,地位和价值显然是日益凸显并亟待落实,但出于实践技术条件上的落后与农民思想惯性的迟钝性,使得水利灌溉对农业生产活动构成了根深蒂固的依赖,农民对这种经济增长模式的运作手段早已熟稔,加上教育的落后,使其不愿在此基础上固本维新。意识上的短板为灌溉农业的体制飞跃直接起到了拘泥的负面作用,不但不利于健康生产,对于新型农民的培育也毫无益处。
三、解决问题的主要建议
(一)合理调控灌溉资源
有效避免水资源的过度浪费和水资源有效利用率的稳步提升,农村水利工程管理部门要实现对灌溉资源的合理调控,才能有效在农村基层单位积极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两型社会”。这种生产与环境绝对和谐的社会模式,主要的内涵便在于对资源的减少浪费与利用价值的增强。因此管理部门要积极建设水利信息管理系统,并要推行数字监控,积极推进水土资源利用方式从粗放向集约化转变[4]。只有通过合理规划可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引导农民科学、合理用水,满足农业生产用水,保证农作物生产,从根本上提高农民收入。
(二)优化水利管理结构
除了理念上实现创新之外,水利管理结构的优化工作同样需要今早破题,为灌溉资源的合理利用而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扶持。相关管理部门不但要积极成立以政府部门提供资金补助为引导,灌区农民自主参与为主体的和谐自主管理体系。明确各级管理主体的责任内容,还要建立分级管理责任机制[5]。此外管理部门还要承担农村水利工程建设与运行维护的技术指导工作,指导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建设与运行,从人情的立场上调整农业生产关系。
(三)树立科技兴农理念
理论创新作为一切创新的起点原则,展现在水利灌溉的管理体制的突破方面则要重视科技兴农理念在管理运作中的进一步深入。水利灌溉的工程管理中药懂得以技术的介入取代行政命令的干预,从而实现效率和质量的双重提升。因此加大灌溉技术的研究是实现这一环节的重要途径,只有积极推行先进灌溉技术的研究和实验,不断引进和吸收国外节水灌溉技术,才能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并证实理论创新的重要性。
农村水利鉴于自身建设和生产上的重要作用,对其管理体制加强关注和重视的程度,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漫长历程中,必然要视为一项根本要务。山水资源在当今两型社会的构建理念对新农村建设中的要求,应当予以完好地落实和贯彻,才能将珍贵的农村资源转化为更为繁多的工农业财富,而不至于造成过多的浪费。针对当前灌溉产业中体现的诸多问题,当事者必须要深入探究,从中寻求形成问题的主要原因,并在此基础和立场上,通过政策的出台和建议的提出,正确应用于指导实践,并妥善解决当前的问题,才能将“两型社会”的构建理念在农村建设事业的土壤中扎根,并获取经济发展与环境协调的珍贵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