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式与结果因果关联,有什么样的模式,就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商业能否取得成功,关键在于是否具备科学而合理的商业模式。企业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促进企业文化落地生根,需要合乎企业现实的文化理念体系,更须要先进的企业文化建设模式。譬如,海尔文化建设的成功,在于它的“提出文化理念;建立管理机制;形成理念案例化”的企业文化建设模式。若企业缺乏这套模式,那么,企业文化建设就很难实现突破,取得成功。企业文化建设模式因企业而不同,因行业而不同,但达成的目标与模式本质是一致的。以下介绍一种行之有效的企业文化建设模式:“内化于心”、“固化于制”、“外化于行”。
一、促使文化理念“内化于心”
“内化于心”,即把企业文化理念转化成被广大员工所共同认同的、遵守的做人做事的准则,促使抽象的文化理念根植于员工的内心、传承于员工的血脉,全面培养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归属感和凝聚感,形成企业共有的价值取向特征。文化理念的内化,首先需要达成理念故事化、故事理念化和理念人格化,也即把抽象的文化理念,通过形象的企业事迹来具体化、通俗化,使得员工易于看懂、理解与消化;把在企业里产生的先进的企业事例,通过抽象思维将其高度浓缩为企业文化理念,促使先进的事迹继续发扬光大;把概念化的企业文化理念通过企业精英、企业英雄、劳动模范和先进人物,使得它转化到活生生的人身上,实现人格化。譬如,攀钢集团,多年来以培植攀钢精神为核心,把抽象的攀钢文化理念的融入于学习培训活动、技术创新活动、文化体育活动里面;大力开展“五观大讨论”、“弘扬攀钢精神,展示青春风采”、“攀钢在我心中”等主题演讲及征集攀钢人故事和攀钢人格言、“学英杰见行动”等活动,积极实施“员工素质工程”建设,编印出版了《攀钢人故事》、《攀钢文化台历》,举办了《英雄攀钢》厂歌大赛和“攀钢文化大家谈”活动,以及其他寓教于乐的活动。全方位地促使攀钢的文化理念深入员工内心,形成了攀钢共有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
二、促使文化理念“固化于制”
“固化于制”,即把抽象的文化理念,通过企业管理机制、体制和制度体现与反映出来,促使文化理念用规章与制度得以固定、稳固,让员工既有价值观的导向,又有制度化的规范和激励。硬件不支持,再好的软件,也无法正常运行。缺乏制度化保障的文化是虚无缥缈的,因为文化理念的抽象性、笼统性的特征,一步到位地要求人员按照文化理念去贯彻执行是很困难的,唯有把企业制度作企业文化的载体,才能更好地促使文化理念成为员工的行为指南。同时,当体现文化理念的制度与机制被员工心理广泛接受、自觉遵守的时候,企业文化无形之中就实现了落地。很多企业都有“顾客是上帝”的营销理念,但遇到企业利益与顾客利益发生矛盾时,仍旧毫不迟疑地舍弃“上帝”,而做出让顾客“心寒”的行为。这是为什么?除了这一营销理念与企业实际不符的因素外,还有他们缺少与该理念相配套的制度。因为海尔制定了一套“杜绝损害顾客一切利益”的相关制度,所以这个营销理念在海尔真正落地了。基于企业理念的高度抽象性,当企业提出自己的某一理念时,能够直接认同并接受下来的人是少数,用这一理念作指导及做出具体行动的人更是少数,因此,企业就得建立以企业理念和价值观为导向的制度,在制度的强制下,使广大员工发生与企业理念或价值观相吻合的行为。在执行制度过程中,企业理念和价值观不断内化,最终就变成了员工自己的理念和价值观,实现了文化理念的落地。
三、促使文化理念“外化于行”
“外化于行”,即要使得文化理念落实到员工的具体行动之中,变成员工的自觉行为或者行为习惯,而且通过员工的行为展示企业文化、企业风貌,树立企业的良好形象。如果文化理念不能外化于行,再华丽的理念,也很难把企业文化建设的成果转化为智力生产力。企业文化建设重在“知行合一”,仅“知”,而不“行”,不讲究实践,终究难以取得成功。例如,攀钢集团积极开展“爱岗敬业、争创一流”的实践活动,引导干部员工形成了良好的职业道德习惯;开展“诚信为本、忠诚攀钢”的职业道德教育,塑造“遵纪守章,行为端庄,实干进取,忠诚攀钢”的良好攀钢人形象。另外,建立企业文化管理机制,多种方式奖励积极贯彻执行企业文化者,逐步边缘化不认同、不执行企业文化的员工,既使得员工尝到企业文化建设的“甜头”,又使得员工体验不贯彻执行企业文化的“苦果”,如此,才能让员工真正反思与认识到贯彻实施企业文化的价值与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