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建筑节能目标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09~2010年全面启动建筑节能,该目标目前已经基本实现,建筑节能效率高达50%,尽管某些地区尚未改造节能,但大多数大城市和沿海地区城市都能够达到该目标。第二阶段是2010~2020年,这个阶段要求达到65%的建筑节能率,尤其是东部地区,建筑节能的标准更高。采暖节能是建筑节能的重要举措,需要在利用采暖设备为建筑物提供热量的同时,考察建筑物的耗能量,把其作为建筑物能耗水平评价的重要指标之一。建筑采暖节能的内容建筑采暖节能要求我们采用有效的保温技术手段,通过门窗的合理设计和利用合适的采暖设备,在满足采暖需求的同时,又能够减少能源的无形损耗。1)应用保温技术,减少建筑的热损失,为采暖效能的发挥创造有利的环境条件。我们应该在建筑节能相关法规的基础上,在成本承受范围内,采用适当的保温材料,降低建筑物的传热系数。笔者认为大多数建筑物之所以没有重视保温技术,主要是因为相关法规的强制性力度不足,应该进一步加强这些法规的执行力度,扩大保温材料的使用范围。2)提高建筑门窗保温性能。没有做好保温措施的门窗,冷风渗透耗热量比较大,而建筑物耗热量的增加不利于采暖性能水平的提高。目前市场上推广的塑钢中空玻璃窗和塑钢真空玻璃窗就具有良好的保温性能,能够有效降低传热系数,还具有良好的防尘和隔音作用。3)应用传热系数高的采暖设备。目前常见的采暖设备是铸铁散热器,譬如四柱813型散热器,散热量为159W/片,散热性能差。笔者建议采用铝合金散热器、铜铝复合散热器、钢制散热器,可以提高换热的面积和传热系数等,而且耐腐蚀性能高。譬如高度为800mm的铝合金散热器,散热量为173.5W/柱,相比于传统的散热器,散热量大大提高。4)建筑采暖供热系统节能化。采暖供热系统分为两个分支,一是传统供热,负责锅炉房和家用炉灶,以及热力管网的热电联产和蓄热,然后直接供应给采暖用户;二是电动采暖,通过电暖气和电锅炉等电路设备,以及大型热泵和家用热泵等热泵设备,直接或者通过热力管网间接提供给采暖用户。这种类型的采暖供热系统具有集中供热的特征,相比于传统分散供热,后者能够节约能源和减少污染。5)利用可再生能源。以太阳能为例,这种资源丰富,并且不会产生污染等副作用。尤其是高层建筑和多层建筑,应该尽量应用这种技术,另外,在改造现有建筑采暖节能工程的时候,应大力推进太阳能技术的应用,实现采暖工程的循环经济效益。6)应用和推广建筑节能材料。只有在一定的硬件环境下,建筑采暖设备才能发挥应有的节能水平,该硬件环境就是建筑物的保温和隔热,上文已经提到了保温技术和门窗保温技术的应用,但技术应用的前提离不开有效的节能材料应用和推广工作。我们做好具有良好保温隔热性能材料的市场管理工作,并控制国家禁止材料的市场流通,为节能材料的推广应用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7)落实好建筑采暖节能的监督管理工作。我们要尽快建立采暖节能的监管体系和检测评价体系,对建筑物采暖技术和采暖设备的应用情况进行全面检查,对于没有做好采暖节能措施的建筑,要尽快督促其进行改造,并定时进行建筑采暖能耗的统计和能效的认证,从而形成全面的节能监管体系。建筑采暖供热按户计量除了建筑采暖节能技术的应用,我们还要从采暖供热计量的角度,提高建筑采暖供热的计量工作水平。采暖供热可采用按户计量收费的方式,以实现采暖系统的节能目的,即根据流量的调节,改变室内的温度,消除采暖系统水力失调的问题。建筑采暖供热的按户计量,需要对采暖系统的参数测量进行重新设计,基本的思路如下:首先是每户都设立一个独立的循环系统,供回水管都独立设置,并在水管上面安装温度敏感元件和流量计,以便精确计算出每户在热网中获取的热量。其次是散热器在放热的过程中,散热器会产生一进一出的微元介质流量焓值差,以此表明散热器内部工质的变化情况,处于动态的变化过程中。如果散热器的传热稳定,则焓值差就能够全部有效转变成为散热量,说明采暖效果比较好。再次是传热过程中,用微小的稳态进行散热器动态转化的描述,尤其是在工程当中,我们可以适当忽略采暖系统稳态的介质内能变化,而累计求和各种稳态的传热,从而计算出散热量的热度值,这样我们就可以有足够依据收取每户的热费。最后是采用全参数测量的方法,取代以往测量流量比例分摊供热费的方法,解决供热问题上的模糊概念问题,从而取得综合节能控制的效果。综上所述,目前建筑的能耗量大约为全国社会总能耗的28%左右,其中采暖耗能尤甚,存在能耗偏高、采暖节能材料应用程度不高、忽略采暖功能的设计开发、再生能源利用程度低等问题。为此,我们需要基于建筑施工成本和技术应用能力的角度,探讨采暖节能措施的应用方法,在确定建筑采暖节能目标的基础上,从保温技术、建筑门窗保温性能提高、采暖设备应用、采暖供热系统设计、可再生能源利用等角度,在满足采暖需求的同时,减少能源的无形损耗。更多关于建筑行业独家信息,敬请实时关注
鲁班乐标微信号。关注手机鲁班乐标(m./),实时了解建筑行业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