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知识详情

深圳古建筑

发布时间:2015-07-28

深圳古建筑——鹤湖新居

深圳古建筑有哪些呢?深圳古建筑——鹤湖新居,鹤湖新居即深圳龙岗客家民俗博物馆,是全国占地最大的客家民居建筑,是广东著名建筑之一,占地面积为27890平方米,位于龙岗镇中心罗瑞合村,距深圳市区28公里。

深圳古建筑——鹤湖新居

鹤湖新居整座建筑由内外两围环套而成,中心为府第式三堂二横。先建内围和四碉楼、一望楼,内围平面呈回字形;后建外围和四碉楼、一望楼,外围平面呈梯形。整座围屋面宽 165.9 米,后宽 116.3 米,进104 米,建筑面积 21000 多平方米。有房 300 多间,可住1千余人,以祠堂为中心,阁、楼、厅、堂、房、井、廊、院、天井、过道等建筑互相关联,隔而不断,守望相应,有“九天十八井,十阁走马廊”之称。它继承了中原府第式建筑、赣南客家四角楼和粤东兴梅客家围龙屋的传统,同时融汇了当地广府民系“斗廊式”(一天井、两廊、一厅、两房)住房的优点。

鹤湖新居是客家人开拓深圳东部地区的历史见证,为研究深圳历史、文化、民俗、建筑等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在1996年被原龙岗镇政府辟为客家民俗博物馆,现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深圳古建筑——鹤湖新居历史

鹤湖新居是怎么形成的呢?小编就为大家分享一下具体的历史典故:

深圳古建筑——鹤湖新居

客家人是原居住在中原一带的汉民,由于各种历史原因,从东晋至明清的千余年间, 经历了五次大规模迁徙。客家学研究学术界也存在“六次迁徙说”,即把两千年前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防止南方百越族的侵犯,派遣50万大军驻扎五岭南北,认为是第一次。 但更多的学者普遍认同客家学研究奠基人罗香林先生的“五次迁徙说”,这五次迁徙分别是:

第一次:自东晋,受五胡乱华影响,由中原迁至鄂豫南部,及皖赣沿长江南北岸,以至赣江上下游,为迁徙之第一时期(由公元317 年至879年)。

深圳古建筑——鹤湖新居

第二次:自唐末受黄巢事变影响由皖豫鄂赣等第一时期旧居,再迁至皖南及赣之东南,闽之西南,以至粤之东北边界,为迁徙之第二时期(由公元880年至1126年)。

第三次:自宋高宗南渡,受金人南下元人入主之影响,客家先民之一部分,由第二时期旧居,分迁至粤之东部北部,为迁徙之第三时期(由公元1127年至1644年)。

第四次:自明末清初,受满族人南下及入主之影响,客家先民之一部分,由第二第三时期旧居,分迁至粤之中部及滨海地区与川桂湘及台湾,且有一小部分便迁徙至贵州南边及西康之会理,为迁徙之第四时期(由公元 1645年至1867年)。

第五次:自同治年间,受广东西路事件及太平天国事件之影响,客家一部分人民,分迁于广东南路与海南岛等,为迁徙之第五时期(公元1867年以后)。

千年的迁徙──迁徙──再迁徙,汇集了一部亘古庞大的客家迁徙史。客家人以其独特的生存方式与顽强的生命力,创造了自己的客家文化和广阔的社会区域,从而成为汉民族的一支人口众多、分布甚广、英才辈出的客家民系,是中华汉民族的八大民系之一。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海内外客家总人口大约八千余万,他们广布在亚洲、非洲、 欧洲、美洲、大洋洲的近百个国家和国内江西、福建、广东、广西、四川等18个省区的280多个县、市、及港、澳、台 地区。

千百年来,勤劳勇敢的客家儿女,初则荜路蓝缕,开拓创业,继则文武略,英杰辈出,备受世人瞩目,尤其是在近百多年间,客家儿女在神州大地为推翻帝制抵御外敌,促进国家民富国强;在海外则为繁荣当地经济文化,增进交流和合作,建立卓越功勋。客家人爱国爱乡的民族气质和艰苦奋斗的开拓创业精神,闪耀这中华文化的灿烂光辉。

以上是鲁班乐标为中国建筑人士收集整理的关于“深圳古建筑”的详细建筑知识介绍。

建筑业查询服务
  • 建筑业查询服务
  • 行业资讯
  • 企业介绍
  • 行业知识
  • 奖项介绍
在线咨询 免费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