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知识详情

健康城镇化研究综述

发布时间:2020-12-11

随着中国城镇化加速发展,强调城镇化与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健康城镇化”理性模式,已经成为我国政治、经济、社会目标系统的基本共识。本文尝试对国内已有关于健康城镇化的研究成果和相关结论进行阶段性总结,以期对更进一步研究有所裨益。

中共中央十六大正式提出“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表明“城镇化”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战略的宏观政策选择,也是全面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我国政府与学术界之所以更多地使用“城镇化”一词而不是际上通称的“城市化”,是为了更加强调针对中国自身人多地少、经济不发达的特殊国情背景,希望走出一条不同等级城镇、城乡之间协调发展的城市化道路。

一、健康城镇化的基本概念

目前,国内学术界关于健康城镇化基本概念尚未形成统一定论,综合各方面主要文献成果,比较有代表性的是:①健康城镇化是追求城镇化的合理规模、速度和节奏,实现土地、空间、设施等资源节约利用以及社会和谐发展。②健康城镇化实际上就是兼顾中国经济、社会、生态综合可持续发展各个方面,是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落实。③健康城镇化是一种行为、行动、过程、状态、结果,但首先是一种思想、一种观念。由于中国城镇化还将持续一个发展较快的历史阶段,因此健康城镇化将代表中国进一步城镇化的战略模式选择。总之,健康城镇化应该是质量“好”、速度“快”地推进中国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有序城镇化,不仅要协调和处理好社会、经济、生态环境之间的问题,还必须解决快速城镇化所带来的严峻就业压力,进而以城乡空间(物质、非物质内容)集约可持续发展来实现和谐社会建设的总体目标。

二、健康城镇化的判读标准

1、城镇化速度是否与经济、就业等社会综合因素的增长相协调

从世界范围来看,凡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城镇化,都会产生积极影响;反之则会产生消极作用,非洲和拉美国家就是最好的反面例证。发达国家在积极行动方面积累了较多经验,如日本为了避免城镇化过程中的农村问题,制定了大量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实现城乡一体化的政策;美国在城市住房和基础设施供应方面,通过“新政”、“城市更新”等积极手段措施,缓解了城市的住房压力并增加了居民就业机会;西欧国家强调国家调控的不可或缺作用,通过严格规划和积极的产业政策,较好地避免了快速城镇化时期空间发展不均衡现象,并以适时推进全国范围内的均衡化发展来有效缓解各种社会矛盾。

2、城乡空间发展模式是否具有在全球竞争中的可持续性

198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城镇化问题研究焦点之一就是探讨适宜的城乡空间模式。由于现代化交通设施带来许多城市(尤其在美国)低密度蔓延扩张,各种环境问题及其经济社会矛盾开始凸显,因此新城市主义(NewUrbanism)提出了“紧凑型城市”(CompactCity)和城市“精明增长”(SmartGrowth)等重要思想。在国内,也明确地提出,健康的城镇化不仅取决于城市能否创造足够就业岗位、良好人居环境,还在于其是否建立了对大自然索取最少的生产、生活模式和合理的空间利用模式。

3、城镇化过程是否能促进生态环境建设和资源的合理利用

土地供给是当前中国城镇化进程面临的最大约束,许多矛盾引发的根源也在于没有处理好城镇发展与土地利用的关系,过于粗放使用城市土地资源和土地利用强度偏低等问题,是城镇化不健康的最突出表现。总之,健康城镇化的目标必须考虑土地利用的可能性,而不能逾越土地供给能力。我国基本国情及其历史基础决定了中国必须建设资源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城镇化比重不能盲目追求西方的高指标,城市发展要与资源协调,保持适度、合理的规模才是理想模式。

三、健康城市化的实现途径

1、制定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城市增长政策

基于我国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的现实问题,中国的特色城镇化建设应该通过改革就业制度、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土地制度等制度创新手段,消除城镇化障碍。“区域协调型、城乡协调型、资源节约型和效益型”城镇化道路是江苏省十一五计划的重要战略之一,其中尤其强调要逐步从过去偏重城市发展转向缩小城乡差距的城乡协调发展政策。这一战略还指出要高度关注城市化水平大幅度提高以后仍然长期生活于农村的广大居民的生存和发展;高度重视镇村布局规划和村镇建设规划和设计;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以改善农村面貌;加强城乡基础设施衔接等。中国城市化健康发展应该重视城市资源、交通、宜居度和城市安全的四方面关键性策略。中国城市化健康发展应该注重十个问题:做好城市功能定位和城市发展战略,科学地定位政府职能,制定城市整体规划,城市交通建设和信息化建设,选择好城市设施的提供方式,建立完善的城市教育、培训、就业体系,城市医疗体系和社会保障制度,确保城市的治安,重视城市文化建设,城市规模建设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国策。

2、重视城市规划的公共政策导引作用

中共第二十五次集体学习中指出,推进城镇化健康有序发展必须坚持以规划为依据,以制度创新为动力,以功能培育为基础,以加强管理为保证;要通过全国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以及土地利用规划等,合理引导城镇化发展的规模、速度、节奏,优化结构和布局;要维护规划的权威性、严肃性,明确规划实施的主体和责任,加强对规划实施的领导和管理;要完善法律法规,依法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监督管理,及时发现和纠正规划实施中的偏差,保证规划全面实施。城市化健康发展:①编制区域规划,从城镇群总体结构拟定各城市的适当规划、主导产业以及地区内基础设施的衔接和协同;②深化城市规划,提高城市各项功能品位和生活质量水平,创造良好的城市环境和城市文明;③防止过度开发,建筑过密;④重视基础设施建设;⑤重视历史文化保护;⑥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⑦注重城市艺术性。

3、强化城市土地、空间资源的集约利用

基于快速城镇化引发城市空间、经济社会建设的巨大需求量,而中国同时还面临资源紧缺和最严格的国家土地政策制约,因此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发出“中国应坚持走紧凑型城镇化发展的道路,避免美国式郊区化”的警告。关于我国城镇网络体系构建的建议,大多学者都认为必须强调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王梦奎认为应该以推动首位型城市为核心的城市带发展为重点,提高中小城市在地区经济中的作用,积极推动中小城市向大中城市过渡和在条件成熟地区积极引导小城镇发展。

历以宁认为中等城市较小城镇具有节约土地、节约基础设施投资、防治污染和吸收就业等优势,在促进中国今后经济以及城镇化健康发展方面都有着重要意义。针对我国城市空间建设,韦亚平认为在现有发达城市地区特别是大、中城市的基础上形成连绵的“都市区化”发展,是健康城市化的可选空间路径。2005年第二次中国城市群发展研讨会(北京)最终也形成了“要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推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形成合理的人口空间分布”的研讨结果。

四.结语

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信息,中国自2002年起每年城镇化率分别以1.4、1.3、1.2、0.9个百分点上升,至2006年全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已经达到43.9%。有学者预测,2020年中国城镇化水平将达到50~60%甚至更高。在我国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和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等多重严峻制约的关键时刻,重新在战略层面研定中国可持续的城镇化策略,是非常重要的战略性课题。健康城镇化为我们指明了一种方向、理念,但是如何进一步展开具体的研究并在多个纬度寻找可行的行动方案,则还很不成熟。本文对于既有研究的综述,正是期望能够推进更深入、全面研究的开展。

建筑业查询服务
  • 建筑业查询服务
  • 资质介绍
  • 行业资讯
  • 企业介绍
  • 行业知识
  • 奖项介绍
在线咨询 免费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