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公园金鳌玉蝀桥分隔北海和中、南海的。 原名金海桥、御河桥。桥东、桥西原有明世宗所建牌坊各一座,桥为石砌七孔拱券式,外观为九孔,中心孔券面有浮雕兽头。南向曰“银潢作峤”北向为“紫海回澜”。整个桥身犹如一条玉带,洁白无瑕。
在北海公园南门西侧,有一座北京城内最大的古桥,这就是北海大桥,坐落在北海和中海的连接处。
北海和中海在元代是皇宫的太液池,太液池的西岸南部是隆福宫,北部为兴圣宫(即今天的zhong 南海大院),东岸有无比辉煌的内宫,太液池中部有一个小岛称瀛洲(今团城)。至元元年(1264年)在岛上建仪天殿,明代重修后改名为承光殿,殿前方东西两侧各有一座木桥,东桥就在北海南门马路的位置,西桥即北海大桥的前身,明朝将东桥拆掉填平,保留西边一座木桥,明弘治二年(1489年)五月又把木桥改为石桥,主桥长117.58米,桥宽9.48米,并在桥东西两端各建一座木牌坊,西牌坊上书写“金鳌”二字,东牌坊书写“玉蝀”二字,因此这座桥又称“金鳌玉蝀”桥。1933年又把木牌楼改为钢筋混凝土结构的牌楼,桥拱券为9孔,只有中间一孔最宽为5.74米,可以通水,其余为装饰孔,中孔南北两端有皇帝亲自题写的匾联,南侧上联为:“玉宇琼楼天上下”,下联为:“力壶员峤水中央”。横额:“银潢作界”。北侧上联:“绣縠纹开环月珥”,下联为:“锦澜漪皱焕霞标”。横额:“紫海洄澜”。桥面两侧有玉石栏杆,远处望去,似长虹,如玉带,在碧水蓝天和四周黄、绿色琉璃屋顶的映衬下,宛如一纸绚丽多彩的巨幅图画。据溥仪先生在《我的前半生》中介绍,传说在皇宫交泰殿东侧的景和门旁有一口井,井里住着一群女鬼,要不是有块铁板盖住,这群女鬼天天会出来闹事,她们从井里出不来就从水道跑到中海去折腾,见有人从金鳌玉蝀桥上走,就把人拉下水去,所以每隔两年就有一人从桥上掉下水去。
解放后已经没有皇城,从文津街上通行的车辆和行人越来越多,因桥面太窄影响交通,1956年拆掉了东、西两端的牌楼,并把桥面向南展宽到34米,桥长增加至220米,中间的车行道为27米,两侧的人行道为3.5米,1957年定名为北海大桥,1974年把两侧的石栏全部拆除,改成高大的铁栅护栏。虽然改善了交通,但我们和我们的后代再也看不到造型美观大方的古桥了。